合照

合照

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

七美簡介

   七美島位在澎湖群島最南邊,古稱大嶼,曾是大陸移民的中繼站。傳說明初時倭寇曾入侵七美,當時有七位女子在井邊洗衣,擔心受辱,乃相攜投井自盡;因著這份哀怨的故事,大嶼于1949年更名為七美島。全島海岸線長14.4公里,面積6.98平方公里,是澎湖第五大島,也是離澎湖本島最遠的離島。
   
    島嶼地形屬切割方山,東高西低,地勢平坦,島上共有6個村子,老古石砌的漳泉式古宅和高大華麗的樓房夾錯並置,增顯出七美尚稱富庶的鄉情。其渾然天成的地質景觀、廣袤青翠的草原風光、老古石建築、石滬、淒美傳說……,構成動人的自然人文之美,成為澎湖群島中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。
   
    南滬港
    南滬港是搭船觀光客抵達的首站,也是南海重要的漁業中心。南淺漁場是指七美南端的海域,因巴士海峽黑潮和渤海暖流在此交會,洄遊魚類及底棲性魚類頗豐,四季均有豐盛的漁產;每年冬夏兩季,四方來的漁船常把南滬港擠得熱鬧非常。
   
    七美人冢
    七美人冢是島上最著名的名勝,也是規劃完美的遊憩區,週遭設有涼亭、桌椅,玄武岩築成的服務中心,古樸雅致,內設有志節廳,供奉七位貞女的牌位。
   
    據說七美人殉節後,鄉人填井為墳,不久,荒冢上竟長出七株楸樹,當地人認為是七女魂魄所化生,於是蓋了七間房舍奉祀;冢上立著七美人冢碑與七美人歌碑石。長年來,祭口除香花素果外,還貼心地擺上七份化粧品。據說七美人的小姐脾氣可不小,隨便折取楸樹枝者,還會鬧肚子痛呢!冢旁的楸樹于春秋時節會開米黃色小花,清香襲人,而七間房捨已完全掩于樹中,墓家週遭有玄武岩碎塊砌成的防風墻。
   
    南滬燈塔
    南滬燈塔臨海崖而建,是澎湖群島最南端的燈塔,規模雖小,卻是七美南方海域作業漁船最明顯的指標。燈塔建於1939年,設有不動四等白色閃燈,每3秒鐘閃光一次,以8000燭光照耀19海裏。燈塔週遭為一脈相連的草原,成群羊只漫步其間,風光閒逸,臨崖眺望,海天美景盡收眼底。
   
    望夫石
    南滬燈塔下方海岸,有一方玄武岸伸出海面,狀如一位平躺的孕婦側面;傳說昔日有位婦人每天總會在此等候捕魚的丈夫回航,後來丈夫遇難,婦人卻依舊每日苦盼,終至身死;多年之後,海邊的岩石竟被衝擊成人形,地方人士有感於大海無情,故取名“望夫石”。
   
    大獅風景區
   
    這裡的海崖為連續玄武岩海岸,經過長時間海蝕作用,形成多處海蝕溝與海蝕洞。循著城垛步道前行,可抵眺望平臺,右前方一處凸出的海崖,形似石獅蹲伏,“大獅”之名由此而來;整只獅子由一條條木炭般的玄武岩構成,呈現出粗獷的美感。
   
    左前方海上有處火山角礫岩構成的海蝕平臺,平臺上有條延伸入海的岩脈,恰似蟠龍盤踞,退潮時尤為明顯,而有“龍埕”之稱,此乃岩層受壓擠而形成彎曲排列的褶皺。
   
    大獅右側的第二個山坳口稱為“下巷”,此地有範圍頗廣的玄武岩六角形橫斷面及岩柱縱斷面,其中一處高達60公尺的海崖,褶皺形狀有如豬蹄膀,成為一大特色。
   
    牛姆坪
    牛姆坪為一U型海岸山谷,海蝕平臺發達,有200多個石階溝通懸崖上下,崖上是遼闊平坦的大草原,夏天適合從事露營活動。
   
    在牛姆坪灣內大小不一的海蝕平台中,有塊形狀酷似台灣島,令遊人稱奇。分叉仔位在牛姆坪右側,為強烈海蝕作用造成的海蝕柱景觀,高約50公尺,兀立海中,與牛姆坪若即若離,兩者都是海釣佳地。
   
    頂隙月世界·雙心石滬
    頂隙是由黃褐色砂岩、泥岩和泥灰岩等組成的沉積岩地區,廣闊的地表鬆軟且透水性不佳,在長年風蝕與雨水沖刷之後,導致部分地區寸草不生,形成月球表層般的荒漠地形,被稱為澎湖的“月世界”。月世界旁有座圓塔造型的“龍鳳塔”石敢當,頂端置有五彩金龍,為七美島東北角頗為醒目的地標。
   
    附近的海邊為玄武岩區,草坡延伸到海崖盡頭,崖下就是白浪滔滔的海蝕臺,為極佳的海釣場。頂隙港旁有座造型十分優美的“雙心石滬”,為七美島的著名標記;石滬是澎湖傳統的捕魚方法,漁民以海石在近岸處疊起圈堤,漲潮時海水覆蓋,退潮時魚兒困在裏面,漁民即可撈捕。
   
    交通運輸
    航空
    高雄及馬公均有立榮、國華航空班機飛往七美。
   
    海運
    1.馬公市至七美有澎湖縣公共車船管理處經營的定期交通客船。
    2.馬公市有多家遊艇公司經營南海航線,承攬對象以團體為主,散客可跟隨團體行程,或選擇定點下船。
   
    注意事項:
    七美島上有機車出租,也有叫客小客車及九人座廂型車。



來源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ScKwgNOBEQQQtsZoicU-/article?mid=562


關於抱墩



  • 何謂抱墩:
    石墩就是長得這副模樣的一座捕魚陷阱
    Enlarge
    石墩就是長得這副模樣的一座捕魚陷阱
    • 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,墩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石滬?喔!應該是小很多號啦,都是屬於捕魚的陷阱。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,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(石屋),這就叫做墩,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,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,以網圍魚,捕撈墩中的魚類,這項產業活動就叫做抱墩。
  • 墩的組成:
    • 造墩石材有二:一則玄武岩石塊,一則咾咕石塊。主要魚獲為玳瑁石斑、鸚哥魚、笛鯛,馬拉巴石斑,以及少數老鼠斑。離岸較近者,墩較小,小墩直徑1公尺,高60公分,需要石塊約100塊,漁獲較少;離岸較遠的墩直徑1、5公尺,高可80公分,石材約百140塊,漁獲較多。
  • 分佈區域:
    在抱墩中常會捕獲的石斑魚
    Enlarge
    在抱墩中常會捕獲的石斑魚
    • 澎湖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本島白沙鄉面北的潮間帶,包括從中屯、講美一直到岐頭、赤崁一帶,其中赤崁早期為最大宗,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,岐頭約400座,30幾年前一日抱墩收穫都是數十斤,今日已經不到一斤的魚獲,想當然爾石墩也就一一頹圮廢棄了。
    • 這兩年來在東海鳥嶼、員貝一帶的潮間帶因休閒漁業活動的興起,有旅遊業者築墩帶領遊客體驗這項澎湖漁民的傳統技法,包括銀海快艇、銀河快艇、虹廷民宿等都有提供抱墩帶領的服務。
  • 抱墩季節:
    • 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季節就是抱墩活動開始的號角,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,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,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,中秋過後石斑就遷徙往深水處,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,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,這個過程在澎湖當地叫做「散墩」,來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,就是所謂的「撿墩」。
  • 抱墩工具:
    • 耙仔、浮具、盛具、固定繩、網具、鐵叉等。
  • 抱墩過程:
    • 先是以耙仔清理墩仔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;透過保麗龍浮具托載塑膠盛具以盛漁獲;盛具以細網封住頂面僅留一口,以杜魚兒遁逃;圍墩的網具(俗稱纑仔)大小不一,兩端各以木柴固其網肉,網口八尺、網深三尺;鐵叉用來捉穴中之魚,或伺候裸胸魨。抱墩得先除去週遭之阻石,網口得朝逆流方向按住纑仔,一面搬移石塊,一面得趕魚集中。拆墩得先搬動大石塊,自外而內拆,墩愈拆愈小,網子也得跟著縮小,石塊搬盡時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起網,把魚倒入盛具。
    • 拆墩之後,另築新墩,須俟下一水(約半月)方可集魚作業,所謂:一水之內,一墩不可以兩拆也。
  • 困境:
  • 澎湖抱墩文化幾近停滯,主要原因是近海漁業枯竭問題日益惡化,加上旅遊業者肆意帶領遊客前往傳統抱墩漁場體驗抱墩,卻沒有依照抱墩該有的時令文化與習慣,導致石墩大多無法集魚,或許政府除了鼓勵少數漁民將抱墩轉型為休閒漁業之餘,更得思考抱墩技法的傳承,否則未來無人可築墩,何來抱墩之行呢?!



    來源:http://www.phsea.com.tw/travel/index.php/%E6%8A%B1%E5%A2%A9%E6%B4%BB%E5%8B%95